Motivation
前提概要:
² 動機(Motivation)
在組織行為學中,激勵主要是指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
通過激發和鼓勵,使人們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之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過程;
又在此過程中,動機通常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地,動機可能會增加或降低。然
而,不管動機水準的高低為何,人們若能維持一定的動機水準,則不但能維持追求
該目標的行為,也能維持心理上對該目標的渴望,直到人們知覺到該目標達成為止,
因此動機時常被視為是行為的前導驅力,若能掌握人們的動機,則往往可以協助預測
其行為的方向性與模式。基於意識研究的新進展,動機是需求的外化,而需求是動機
的內化。或者,單一意念,外顯(目的)化為動機,內隱(缺少)化為需求。
² 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其提出個體成長的
內在動力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
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
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並分別提出激勵措施[4]:
*生理需求: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安全需求:同樣屬於低級別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
、威脅或疾病等、錢。
*社交需求: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尊重需求: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陞機會等。
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
與尊重。
*自我實現需求 (Self-actualization): 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於真善美至高
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
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
發揮潛能等。
² 強化理論
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
論。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於1904年,他於1931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心理學
博士學位,並於1943年回到哈佛大學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獲得美國全國
科學獎章,是第二個獲得這種獎章的心理學家。他在心理學的學術觀點上屬於極端的
行為主義者,其目標在於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而不去推測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狀態。
他提出了一種“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採取
一定的行為作用於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覆出
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
行為的後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這就是強化理論,也叫做行為修正理論。
斯金納所倡導的強化理論是以學習的強化原則為基礎的關於理解和修正人的行為的一
種學說。所謂強化,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後果
(報酬或懲罰),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後是否會重覆發生。根據
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在管理上,正強化就是獎勵那些組
織上需要的行為,從而加強這種行為;負強化是指為了使某種行為不斷重覆,減少或
消除施於其身的某種不愉快的刺激。負強化的方法包括批評、處分、降級等,有時不
給予獎勵或少給獎勵也是一種負強化。正強化的方法包括獎金、對成績的認可、表
揚、改善工作條件和人際關係、提升、安排擔任挑戰性的工作、給予學習和成長的機
會等。
² 組織行為矯正(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odification)
又稱為“行為矯正”,指的是採用有規律、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出所需要的行為
並使之固化的過程,它是强化理論在管理實踐中的應用。從實際角度来说,
當員工行為與管理者的要求和目標相差很大時,行為矯正是實現管理目標的
重要手段。因為這時員工要作出合乎理想的行為很難,而如果只有满足標準才
给予獎勵,則獎勵本身太渺茫,獎勵很難奏效。進行行為矯正,即主動地、
循序地引導所需要的行為,則可能成功達到目的。
實施步骤
1.識別
識別與绩效有關的行為事件。員工所做的不同的工作對現產的貢獻或意義不同,因
此,行為矯正法首先要確認出哪些行為對工作績效有顯著的影響。一般情况下,關鍵
行為雖然只占所有行為的5—10%,但對績效的貢獻可能高達70-80%。
2.測量
測量相關的行為。管理者要確定績效的基線水平,也就是要找到行為的基楚效率水
平。同时管理者還\要識別行為的權變或績效结果。採用分析方法鑑别工作行為的各種
因素,以便及時了解出現各種行為的原因。
3.計畫
擬定並執行策略性干預措施,為了强化必要的績效和削弱不必要的行為,應該採用適
當的行為策略,以便獎勵與高水平的績效相當。
4.评估
最後是评估績效的情况。正確合理的評估績效對組織行為矯正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行為矯正法的優點就在於它可以幫助管理者成為有意識的激勵者。它激勵管理者分析
工作人員出現的行為,發現這種行為出現的原因和頻率,使管理者能夠更加有效的了
解員工的行為。
常見方法
管理者在使用行為矯正法之前必須確定是希望增加持續行為的可能性,還是相反;使
用正面結果還是負面結果;應用它還是撤銷它。對於上述問題的回答決定了管理者所
要採用行為矯正法中的哪一種方式。通常使用的行為矯正法包括以下幾種:
1.直接強化法
行為矯正過程中,強化手段可以有不同的組合模式。直接強化又叫做完全強化,即只
要所要求的行為一出現就給予強化。直接強化對於學習初期的、不穩定的、不常出現
的行為有很好的強化效果。但是這種強化會很快使人出現一種滿足感和對獎勵的麻木
感,從而難以起到持久的強化效果。
2.間接強化
間接強化又叫體積部分強化,即不是每次良好的行為之後都給予強化,而是間斷的強
化,並且使良好的行為得到鼓勵而重複出現,適用於穩定的、經常出現的行為。所
以,間接強化的效果較固定強化的效果要明顯。例如:獎金比固定工資的強化效果要
好,前者與個人、群體績效相關,屬於不定期的“間歇強化法”,而後者對工作人員來
說已經習以為常,強化的作用很弱。
3.正面強化
正面強化,顧名思義就是對工作人員作出的某些行為予以獎勵,組織行為矯正非常重
視獎勵的運用。管理者通過使用正面強化手段來鼓勵行為的出現。正面強化能夠產生
有利的結果,以鼓勵某種行為重複出現。例如,一名護理人員發現每當她高質量地完
成護理工作以後,都會得到護士長的認同。由於她希望得到認同,行為也就得到了強
化,並且該工作人員往往希望再次高質量地完成新的護理工作。
4.反面強化
反面強化某種行為,如自動發現、主動糾正錯誤並予以補救或補償而不再予以懲罰,
從而行為伴隨着不良結果而消失。因此,它不同於懲罰,懲罰總伴隨着一些不良結
果,與此效果相同的是,當又一次面臨不良狀態時,這種負責排除不良現象的行為會
反覆出現。例如:由於未嚴格執行核對制度,險些造成護理差錯的發生,使護理人員
清楚地認識到,臨床護理工作中認真執行“三查七對”制度的重要性。在護理操作過程
中,每個環節自覺、認真地核對,發現問題及時自行糾正,從而避免了護理差錯的發
生,保證患者得到準確的治療和護理。
5.懲罰
懲罰是指對做出的行為(如工作遲到)給予批評和處罰,即通過相應處罰來阻止一定行
為的出現。雖然在阻止不良行為時,懲罰是必要的,但是它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
必須慎重選用。
6.消退
消退是指對出現的某種行為不予以強化,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就會由於被判定“無價
值”而消退。如果管理者、工作人員或者任何人沒有提供任何強化,工作人員的該種行
為就會由於缺乏強化而逐漸消失。例如:一名年輕的護士由於她對某項護理工作程序
的改進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的適應並滿足了患者的需求,從而得到了表揚,所以她
在幾個星期之內向護士長接連提出了多項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並不一定可行的改革建
議。對此,護士長可不急於做出任何表示,待有機會時再進一步溝通、探討其所提建
議的問題所在。這樣,一方面保護了年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同時,隨是時間的推
移,這些不甚合理的建議及較易衝動的行為便慢慢被淡化了。因此,消退也可以認為
是一種有意識的策略。
² 什麼是雇員參與計劃
雇員參與計劃這一術語首次出現在1979年福特公司與汽車工人聯合會簽訂的一份協議
中,標志著管理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雇員參與計劃是指企業為提高組織效率,
鼓勵雇員參與有關其工作的設計、組織和管理來的計劃。
近年來,雇員參與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財富》前1000名企業中,
70% 以上都實施了員工參與計劃
² 雇員參與計劃的形式
雇員參與計劃可以採用多種形式,主要包括質量圈、勞資聯合委員會以及主要在歐洲
國家實行的共同管理計劃。
1.質量圈
質量圈一般是由通過共同工作來生產某一特定部件或提供某一特定服務的
工作人員自願組成的工作小組,每周在工作之前或之後會見面一次,討論生產問題並
找出解決辦法。
質量圈是雇員參與計劃的一種形式,雇員參與計劃的指導思想是,如果勞資雙方不再
是兩個對立的實體,那麼工人的工作會更有效。因為如果雇員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自
我管理,那麼,監督者與雇員之間的界限會變得模糊。這樣,雇員在工作中參與得越
多,工作就完成得越好。
2.培訓 :
勞資聯合委員會採取一系列培訓,以培養雇員良好的參與
意識、團隊精神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共同磋商 :
共同磋商是最常見的一種參與方式。所謂共同協商,是指資方為協調與員
工的關係而在制定決策之前,先征求員工的意見或態度,伹不需要徵得員工或其代表
同意的決策程式。 共同協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共同協商使雙方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尋求更大一致。
2.共同協商是一種合作的表現形式,也是衝突的一條轉化渠道。
3.共同協商能夠部分地協調勞動關係。
4.共同協商具體作用的多樣性。
工人董事:工人董事是指由雇員民主選舉一定數量的員工代表進入公司董事會,代表員
工參與決策、監督的制度。
工作理事會:企業的工作理事會與公司級別的磋商委員會的職能大致相同,只是名字不
一樣。
建議方案:建議方案為雇員提供了一個參與到提高企業效益的努力中去的平臺。
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職工代表大會,即企業民主管理制度,是我國國有企業實行企業民
主的最基本形式,是員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力的機構,它由民主選舉的員工代表組成。
² 雇員參與計劃的目的
1.增進員工的獨立創造性和思考能力,使所有雇員對企業及其成功有強烈 的責任
心。
2.提供員工自我訓練的機會。
3.協助管理者集思廣益,作出明智決策。
4.促進勞資關係的溝通。
5.提高員工忠誠度,提高雇員對工作的滿意度。
雇員參與計劃成功的關鍵
雇員參與計劃的成功與否,一方面取決於計劃本身以及與員工個人有關的因素 但也取決
於與企業環境、組織氣候等有關的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員工對參與的感覺。
柯媽媽基金會
創立動機
難以承受的道別
在醫院冰冷的太平間,看著孩子不成形的身軀,柯媽媽雙腿一軟,忍不住頹坐在地,
痛哭失聲。
床上躺著的,是柯媽媽的愛子——柯重宇。重宇是東海大學企管研究所的學生,在台
中東海別墅附近,一條屬於管制區約五米七的產業道路上,遭到一輛聯結車追撞而當
場喪命。
愛子驟逝的噩耗,打亂了柯媽媽原本平靜的生活。柯媽媽承受著內心的悲痛,卻還得
面對肇事司機與車行罔顧人命、只為卸責的惡言相向。
「我們開了二、三十年的車行,壓死人是常有的事,就好像是吃飯一樣尋常!」車行
老闆抖著腳、抽著菸,一派輕鬆地對柯媽媽說:「前一陣子我們才壓死兩位學生,一
個人給二十萬。妳兒子是研究生,三十萬要不要拿?不然就去告呀!就算妳去告,也
等於是拿雞蛋碰石頭啦。全台灣有勢力的人,包括我在內,沒超過五個人……。」
柯媽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聽見的話。這些人大言不慚地數落著柯媽媽,聽起來倒
像是肇事的人一點錯也沒有。難道,這世界已經沒有王法、天理了嗎?
挺身而出為正義
然而,對法律一竅不通的柯媽媽,想起兒子的死、想起這些人的惡行惡狀,實在束手
無策,什麼辦法拿也不出來,只能一個勁地哭個不停。
剛開始,柯媽媽將陳情信寄給包括五院在內的各級政府機關,以及愛子留美、日、德
的高中同學,告知對方兒子出事的原因及情形,這些同學也都很熱心地加入柯媽媽寄
信到國內各相關單位的行動。柯媽媽更透過東海大學企管研究所老師的安排,親自到
校向學生說明並求援,聽聞這消息的學生,正義感無不油然而生,不平之鳴在東海校
園快速燃燒,甚至發動兩輛校車到車行抗議,因而引起了媒體關注。
柯媽媽進而登高一呼,組織「中華民國車禍受難者救援協會」,遍訪全國車禍受難同
胞。不到半年,柯媽媽就找到了五百多個跟自己同樣遭遇的受害家庭。
車禍的意外,往往讓整個家庭陷入痛苦無助的漩渦中。尤其往生者身後留下的多半是
幼兒寡婦及年邁雙親,他們在法律上、財務上,甚至情緒上,幾乎都沒有辦法承受這
晴天霹靂般的打擊。因此,柯媽媽成立救援協會為受難者及家屬提供諮詢服務,在這
過程中柯媽媽深刻體認到現有法律並無法保護受害者,這也使她更下定決心,要爭取
車禍損失求償應有的基本保障。
柯媽媽深知,車禍的善後牽涉到極為專業的知識,要即時蒐集證據以利後續的官司或
理賠申請。但對於陷入天崩地裂般傷痛的受難家屬而言,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妥善處
理這些事情。甚至,有些肇事者為逃避責任,還會偷偷地在事故現場動手腳,使得受
難家屬更得不到合理保障,遭受到雙重傷害。
不信公道喚不回
正因為如此,柯媽媽立志推動「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然而,爭取立法這條路並不好
走,抗爭之路一走就是八年。想當年,每當車禍意外發生,依據的是舊版的「汽車第
三人責任險」。它主張「過失主義」,對肇事者比較有利,受害人必須面臨可能的舉
證困難;而肇事者在「連保制度」下,則可利用資金運轉,財大勢大地打通各機關部
門,為肇事者脫罪或減低賠償責任。
這種對肇事者有利的法律規定,甚至導致泯滅人性的事情發生,像是竟有駕駛肇事後
發現受害人還沒死,就再倒車壓死、以求死無對證。特別是一些營業用的大卡車,因
肇事率高,對相關法律特別有研究;每當發生車禍,他們已學會很快地湮滅現場證
據,讓警察到場時找不到任何線索。這情況讓很多受難者家屬非常無奈,因為無法掌
握到現場證據,又死無對證,最後如果想靠繁雜的司法程序討回公道,實在是難如登
天。
落伍的制度無法制裁殺人者,導致了一件件無頭公案,實在可稱得上是台灣舊時代法
律的遺毒。於是,柯媽媽本著一顆正義之心,化母愛為大愛,展開一連串請願活動。
每當寄出的請願信件石沉大海,柯媽媽就到行政院、立法院、中央黨部靜坐,並且為
所有受難者舉辦跨宗教的統一超渡法會。她甚至採取過激烈的絕食手段,希望喚醒大
家的重視,也曾因此身體虛脫而送醫。
人間最悲傷的事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 作為母親,經歷孩子的生與死,生命的方向
也就此改變!
1. 汽機車強制險催生者柯媽媽
民國七十八年,柯媽媽柯蔡玉瓊的大兒子柯重宇在東海大學企管研究所唸書,就在學
校附近被一輛疾駛的聯結車從後追撞,青春的生命就此消逝。面對肇事者惡言凌辱,
柯媽媽決定擦乾眼淚化悲憤為力量,相信自己多出一點力,可以讓別人少受一點苦。
即使被「利委」冷嘲熱諷是「螞蟻撼大樹、大象牽過河」,她還是堅持理念,為大眾
生命安全爭取最基本的保障。歷經八年奮戰,「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終於民國八十
五年十二月三讀通過,這是第一個由人民推動立法成功的民生法案!
2.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會理事長陳莉茵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會理事長陳莉茵,為了救治罹患高血氨症的兒子吳秉憲舉債就醫、
四處奔走。更在爭取醫藥的過程中,看見許多罕病孩子無藥可吃,甚至病無可醫,她
深深體會到「要幫助別人的孩子,方能真正幫助到自己的孩子」,因此聯合其他罕病
家長成立「罕見基金會」,從民國八十五年成立到現在,協助成立五十多個罕見病友
團體,服務對象含括191種罕見疾病,更在民國八十九年促成兼具防治觀念的「罕見疾
病防治及藥物法」三讀通過,成為全世界照顧罕見疾病的重要標竿。她說「付出是最
好的心靈良藥」,在兒子過逝後,依舊持續不懈為罕病家庭奉獻心力。
3. 登山安全守護者博崴媽媽
兩年前,山難奪走22歲張博崴的生命。媽媽杜麗芳把喪子之痛轉化成知識和行動力
量,積極推動「面山教育」,希望減少同樣的悲劇,現在山友們把綁在山路上的消防
署求救電話,換成「博崴媽媽的手機號碼」,更有人封博崴媽媽為「民間救難大隊
長」。在博崴媽媽的積極呼告下,去年底立法院修定老舊的「緊急醫療救護法」,在
今年初公告施行。
三位媽媽同樣歷經喪子之痛,卻化悲痛為力量,化小愛為大愛,幫助更多的人。
服務範圍與內容
為受難者及家屬提供諮詢服務,然而因為在這過程中柯媽媽深刻體認到現有法律並無
法保護受害者,所以她下定決心,要爭取車禍損失求償應有的基本保障。
歷經八年奮戰,「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終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三讀通過。
無國界醫生組織
以前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只要是全班第一名的小朋友,多半都會被家裡、老師甚至於
校長寄予以後要就讀醫學院、將來當醫生、賺大錢的「厚望」! 而我,剛好有幸恭逢
其盛,被一堆父執輩的傢伙從早到晚灌輸一種「長大以後一定要當醫生」的觀念。 也
因此,在那一段日子裡,除了參考書跟課本以外,我最常看的課外讀物中,有一部份
是「家庭醫學、急救百科」或是「XX醫界名人傳記」之類的東西。 當然,裡頭也有
史懷哲醫生跟德蕾莎修女為世人犧牲奉獻的故事! 只不過,我那時就在想一件事:所
謂的志工真的那麼有趣嗎? 雖然人生的滿足可分為生理、心理一直到所謂的自我實
現;但是,志工所從事的工作,是不是真的是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進一步地達到自
我實現的境界呢?
人,是不是總是想要臻至所謂「神」的境界呢? 神是無私地普愛眾生,為了達到這
樣的境界,有些人成了活菩薩:也許¥是散盡家財造橋鋪路,也許是奉獻畢生所學及青
春來匡世濟民,一切都只為了讓世間受苦的眾生能夠過得好一點。 只不過,無所求,到
了盡頭,也可能成了一種執著! 本書的作者對於所謂的「到落後國家行醫」這檔子
事,並不是抱著「行善」的執著,而是把它當成一冢追尋自我的方式! 甚至於可以
說,他想要透過這種打破既有生活方式的途徑,找到心靈上的真正自由及最終歸屬。
只是,自由二字在個人心靈的定義並不像政治上的定義般地明確。 有的時候,正如同
書中所述的那樣:自由的人生並不在於追求,而是著重在於放下! 放下旁人對自己的
想法,放下自己以往的成見,甚至於放下自己對自己過高的自視,才能以自己真正的
面貌及高度自由自在地活著!
如何擴充志工的服務範圍與豐富性
無國界醫生在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希臘、荷蘭、香
港、意大利、日本、盧森堡、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和美國設有地區辦事
處,另外在阿根廷、巴西、南非及阿聯酋設有辦公室。無國界醫生國際協調辦公室設
於瑞士日內瓦。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塞羅那、比利時布魯塞爾、瑞士日內
瓦和法國巴黎的五個行動中心,則負責管理及支援無國界醫生的全球救援項目。
Ex.土耳其地震:無國界醫生擴大救援 向災民提供精神健康護理
土耳其東部在十月二十三日和十一月九日分別發生強烈地震後,無國界醫生正擴大當
地的救援工作,提供精神健康護理服務。無國界醫生醫療隊與土耳其的衛生部門和災
區凡城危機協調中心合作,應付災區的人民在精神健康支援的緊急需要。 無國界醫生
項目總管威蘭(Patrick WIELAND)說:「許多人經歷過可怕的地震後,至今仍猶有餘
悸。不少人失去家人和朋友,有些甚至剩下自己一人。他們的房子倒塌,變得身無長
物,更要面對嚴峻的現實和極度寒冷的天氣,而這些情況要再維持數個月才會好轉。
這次地震造成嚴重的死傷,我們每天都見到有明顯的需要,應對今次地震所造成的心
理影響。」 一支由五名心理專家和三名心理教育工作者所組成的隊伍,將會在凡城一
帶的村落工作,為成人和兒童進行個人及分組的輔導服務。無國界醫生亦會為暫居於
凡城的營地和臨時居所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提供心理支援。在凡城地區醫院,救援隊
將設立精神健康緊急應變計劃,以改善日後涉及大規模死傷事故時的應對措施。
無國界醫生一支緊急救援隊伍,在十月二十五日到達地震重災區凡城和埃爾吉斯。其
後,無國界醫生與兩個土耳其組織及赫爾辛基公民大會,以及其他當地的合作伙伴和
政府部門合作,在凡城地區的三十七個村落,向一萬二千名災民派發了二千個冬季用
的帳篷和二千套煮食用具。 無國界醫生是國際醫療人道組織,在超過六十個國家向身
處危困中的人民提供緊急醫療援助。在土耳其,無國界醫生亦與赫爾辛基公民大會合
作,在伊斯坦布爾支援提供予入境者、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精神健康護理服務。
慈濟-愛與歸屬及擴展
愛與歸屬感的需求
與愛與被愛相關的需求,包括希望有親密的親情、友情、愛情,希望獲得他人接納成
為團體的一份子。
宗教之於愛與歸屬
神讓我覺得重要,為甚麼神會讓我覺得自己是需要神的,我覺得跟愛與歸屬有關,
就是好像讓我相信神是愛我的,祂是愛我的,祂是看顧我的這件事情,就會讓我覺得
比較有力量,我不是被拋下來的,我不是一個人孤單的,對我來說都好一點。
透過慈濟的分享活動,個人將內在的想法及深層的思維,於其他共修的法親前呈
現,共享者同時完成了自我審視、檢閱及反省的後設認知。慈濟人在整個過程中,不
但影響他人,也進行一種自我建構,進而產生一種自我認同,以及對所屬群體的歸屬
感。
緬甸志工丁鑾蘇(Daw Tin NweSoe)說,慈濟重視行住坐臥禮儀,講究女性氣質,
也重視行善行孝,很符合緬甸傳統文化;她覺得不同的是,慈濟人付出時說「感
恩」,緬甸人則期待布施得到「功德」,但她認為只要信仰虔誠,行得正、做得心
安,兩者也可以合而為一。
四年多來,丁鑾蘇感覺即使身為家庭主婦,原來也能關懷社會、扶助弱勢,「來到慈
濟很有歸屬感,得到大家好多的愛。」她也不再孤獨與嬌弱,因為有好多事等著她去
做,也有好多人會陪著她一起去完成。
楊陳雪以前忙工作,只當會員卻一直沒有機會做志工,退休後她全心投入,就像是
DNA裡有慈濟一樣,加入這個大家庭,讓她找到歸屬感。
慈濟志工楊陳雪:「心裡覺得很好,好像高速公路,大路在走。」 吃苦當吃補,做環
保沒煩惱,從福田志工到醫療志工,楊陳雪在每一次付出的過程,得到歡喜心。
如何讓志工能力更專精且更加樂在服務中
慈濟規模之擴充
「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初期是屬於地方性慈善濟助的組織,初期委員在對會員介
紹慈濟時,大都以「功德會」來稱呼,此時濟助的範圍主要仍是以花東和屏東地區為
多,其他地區的濟助工作,因為委員人數的不足,加上西部地區經濟較東部富裕,接
受長期濟助者相對也少;隨著各地區委員人數的增多,慈濟規模日益擴充,大量增設
分會與聯絡處,成為全臺的佛教慈善團體。
慈濟醫院隨著營運時日增長,在作業細分與專精化下,科別與部門勢必增多,組織
因此逐漸擴大。由於醫療評鑑著重於結構面的評核,包括病床數、儀器設備、人員證
照的審查。為朝向成為東部第一級教學醫院的願景,慈院從調整硬體容量開始,擴建
醫療大樓與擴充病床,增加設備與積極協助護理人員考證照和進修。所以在第二期醫
療大樓完成後,慈院成為東部最具規模的醫院。另外,醫院評鑑項目之中,科室別也
是評鑑的標準之一,為提升評鑑等級,陸續成立新的科室別,也是當時(1990年)的重
點。
慈院能發展到醫學中心的規模,相較於同時期的東部其他醫院,慈院有較充足的設
備,是因為慈院「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宗旨以及「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
愛」任務與目標,所以會在這條路上努力前進,這當然最主要的是上人的意志力。綜
言之,區域醫院時期是慈院的成長期,在原本的基礎下,再加上人力的擴充與醫療專
業的提升,慈院才得以從地區醫院一路轉型成醫學中心。
就另一方面來說,慈濟基金會在醫學教育與人才培育方面的規畫與發展也十分完
善。慈院在教育方面也做得徹底與完善,慈濟技術學院與慈濟大學兩所學校的設立是
其中的重要因素,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教學相長」,要有教學機會才能夠進一步成
長,因此一個醫療機構有其對應的教學醫院非常非常重要,慈濟技術學院成立時已經
提供慈院很大的幫助。
慈濟未來的擴充
當量擴充完成後,就是質量的提升了。
慈濟的組織架構早已練完成,但是新進的慈濟人是否能夠符合慈濟精神、自己又能改
變多少,這很重要。慈濟希望的是,就算慈濟人不穿制服的時候,一切還是能合乎慈
濟的精神與文化。
質量並進後,上人希望大家都能成為自己的典範。
也就是慈濟人文,建立長久的規章制度與發展的願景。
最後就是讓「愛」成為社會風氣。
這個愛很廣泛,包含了對地球的愛,時時做環保。環保就是惜物,惜物就是克
勤克儉,讓物力能夠延長生命,知福惜福再造福,形成一個美好祥和的社會。而且還
要走出去,跟國外分享並接軌,把愛擴展到全世界。